科学研究

把深圳建设成国际产业发展中心

2010-06-24   作者:袁易明

       目前,我关注到国内不少城市包括深圳在内,都在着力研究未来的产业方向。在我看来,研究是必要的,但要得出精准的研究结论却是极其困难的,原因在于产业选择是一个复合因素决定的市场过程。举一个例子,即便是腾讯在上世纪90年代创业时,也难以预计到互联网产业能发展到今天如此之好。由此,在产业的培育过程当中,政府的要务在于创造一个环境让企业家主动去思考他们未来的产业并付之行动,以形成现实的生产力,政府不应该代替企业家去进行具体的产业选择。

打造多元化支柱产业结构格局

       深圳,甚至国家发展到现在面临着怎样的环境呢?再次,我只讲两点。                 

       第一,由世界经济危机动荡而产生的一种次生效应将在未来三五年时间内显现。在很多场合,我们都在讨论“经济危机究竟有没有过去”,其中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已经历了最低谷。但最低谷过后,一种次生效应极有可能彰显。这种复合效应表现在,经济危机中政府的强大作用会引起的负面效应,包括物价上涨。我们现在就要考虑通胀呃可能,这种负面效应是未来三五年内必须要面对的。此外,政府的强势作用导致在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掩盖了一些产业矛盾。在政府介入的过程中,一些应该淘汰的产业也被一味地保护。最近中央高层已经意识到这样的问题,我注意到中央决策部门发布的有关政策都显示,落后产业坚决不能再执行。

       第二,我国在国际产业秩序上的分工将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出击”。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于“被动接受”,由此也形成了我国必然的产业结构“一业独大”。深圳人均GDP已达14000美元左右,让深圳继续“被动的接受”国际市场分工已经不太可能。“被动接受”是不发达阶段的表征,到相当阶段之后必然变化。要使深圳具有很强的持续发展能力,支柱产业结构多元化成为必然的选择。

产业腹地支撑高地

       深圳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产业结构,我想无外乎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首先,内需市场。未来国家的经济形势将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以消费市场的结构调整为目标。具体来说,即温总理强调的“要尽力扩大内需”。

       一个怎样的经济体才是真正的强大经济体?当你生产出来的大部分产品是为自己服务,而不是为别人打工的时候。当我们用大量的资源、廉价的劳动力、生产精美的产品为别人服务时,其实是对他国在做贡献——这不是一个强国或强大经济体的应有所为。中央强调“扩大内需”,在市场调整的驱使之下深圳应该怎么办?许多专家主张,深圳应适应这种趋势,将经济由外向型想内需型调整。我认为,在危急中做这样的调整时必要的,但从长远来讲,应该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我坚持主张深圳应继续保持面向国际的优势,立足于国际市场,发展国际化经济。

         其次,生产方面,我们任何时候谈自身产业发展,都是在谈我们有多少资源、技术、劳动力 ,这样的增长模式即所谓的“投资拉动”。但严格讲,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这并不是一种成熟的可长期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未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必将由供给导向转变为需求导向,所以我们的视角也需要做一些调整,从仅看到有什么样的资源、政策,转为以市场需求为切入点的发展模式。

        第三,深圳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制约因素在改变。过去讲,深圳在发展上面临着四个“难以为继”,尽管我还没有详细的研究结论,但我判断四个“难以为继”应是人均8000美元左右所面临的普遍问题,深圳人均GDP已在14000美元左右,那几个问题不应还成为发展的典型制约因素。四个“难以为继”中首当其冲的是土地因素,以美国的经济发展史为鉴,美国告诉的经济发展并不是主要靠土地开发推动,甚至以美国土地开发资源与其资源开发总量相比,所占比重并不大。当人均收入水平达到15000美元左右,土地因素逐渐的变得不那么重要。也就是说,无论土地多寡,在这个发展阶段上,产业必须升级,否则再多的土地对竞争力无补。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我们依然是强调土地制约,说明我们的发展视角还停留在人均8000美元以下的水平。

       深圳今天产业发展面临以下三个新因素的制约(不包括土地):第一,技术因素的约束。第二,非经济因素的约束。非经济因素的约束具体指的是影响或制约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因素,或俗称公共配套不足。当人均收入水平在几千美元的时候,这种因素显得不那么重要,在人均GDP2000美元的时候,通过招商引资即可带来告诉的经济增长,但在人均GDP15000美元水平左右,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不足已经严重制约产业的发展。这种公共服务因素包括教育、卫生、医疗、产业发展体制机制等。第三,碳排放因素的约束。关于国际贸易间的碳关税问题,虽然现在实施起来可能有点困难,但这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这三个因素下,深圳未来产业发展的定位在哪呢?我认为,未来的战略根本在于要把深圳打造成一个真正的产业中心。产业中心的定义并不是单凭产业规模的绝对值大小来判断,有无形成产业腹地也应该成为评判的指标。深圳未来经济能够走多远,能否成为国际产业增长中心,进而成为国际产业上有影响的重要城市,取决于深圳的区域增长中心,即产业腹地。只有在构建好自己的产业腹地以后,深圳的产业高地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制造业升级是个产业升级的关键

       关于产业结构内部的问题,我觉得有两个方面的结构平衡。深圳2008年时的服务业(第三产业)就已超过了制造业(第二产业),深圳第三产业可以有进一步增长,但我认为深圳产业的中远期结构里,第二产业的比重底线不能低于30%,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过低对深圳经济而言是一个不好的结构。对于深圳这个特定的城市,服务业超过制造业并不是产业升级的全部 ,关键还在于制造业没有真正的转变升级。

       其二,传统优势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结构均衡。曾经有媒体披露过深圳传统产业基地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没错,但作为一个有着可观经济规模的城市,其某些都市型产业的发展如钟表等,在过去几年没有获得与高新技术产业同等的重视,甚至是应有的重视,这样的结构需要均衡。

城市空间决定产业布局

       最后,我个人对政府政策有三个期待。第一,期待政策的均衡性。虽然我们并没有顾此失彼,但是政策的均衡性很值得关注。政府在做“十二五”规划时一定要注重均衡。第二,期待公共服务建设。之前为准备大运会,大量搞地铁等建设,将来固定资产投资肯定会下降,继续靠大量固定资产投资推动深圳经济发展并不现实。我们要接受GDP增速不会太快的现实,精耕细作于公共服务建设,也为“十二五”规划做好一个良好的铺垫。第三,期待产业布局按照城市功能空间进行。过去产业发展是深圳城市化进程的主要推动力,什么样的产业带来什么样的城区。就当前深圳而言,工业化推进城市化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应该提升到另一个阶段,未来的产业布局应该基于城市的功能空间、城市的发展阶段来进行布局,是城市空间决定产业布局的时期。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