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交流

改革创新与经济特区新使命理论研讨会隆重举行

2005-08-25  


专家高度评价深圳25年成就许宗衡希望与会嘉宾为深圳的建设和发展提出宝贵意见
 
   (记者张苹)25年前的8月,改革开放的春风催生了深圳经济特区;25年后的8月,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相聚鹏城,借“改革创新与经济特区新使命理论研讨会”的平台,总结经济特区发展的经验,探讨新形势下经济特区的新使命、新任务和新的发展思路。
 
     出席研讨会的有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国家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等专家学者以及5个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共100多人。市长许宗衡昨天在五洲宾馆会见了与会嘉宾,他代表市委、市政府,代表李鸿忠书记对出席会议的中央、省有关部门,各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以及其他城市的来宾表示欢迎,并希望大家为深圳的建设和发展提出宝贵意见。
 
     市领导李意珍、王京生、李华楠、陈观光和老领导李灏、厉有为等出席了研讨会。李意珍说,深圳25年来取得的成就,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功实践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光辉杰作,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有力印证。深圳是全国人民的深圳,深圳的每一步发展都凝聚了全国人民的心血和汗水。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各部委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各兄弟省市来深建设者作出的无私奉献,以及在深圳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各位专家学者的大力指导和热情帮助。


    李意珍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新形势下特区发展的“四个新”,这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思考,是我们对中央继续办好经济特区战略意图的新认识,也是深圳今后发展的新选择。我们恳切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对深圳的未来发展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指导我们按照新的工作思路,再接再厉,奋发进取,谱写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新篇章。
 

    研讨会由王京生主持。他指出,经过25年建设和发展,经济特区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已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如何继续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成为经济特区的新课题。在这种背景下召开研讨会,深入探讨新形势下中国经济特区的新使命、新内涵,分析经济特区进一步改革创新的重大意义和路径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研讨会分大会发言和分组讨论。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对深圳25年取得的成就给予高度评价,对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要把深圳建设成为“特别能改革、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开放的地区”的发展新思路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就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等问题纷纷建言献策。

    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说,25年来,深圳在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不仅在于特区自身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在对外开放、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观念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推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这五个方面发挥了显著的示范作用。

    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建言: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深圳应该注重发挥三个方面的示范带头作用,即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方面的示范带头作用;推进两个方面的体制创新,即政府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实现“善政”和“善治”。

    中国社科院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何秉孟认为,经济特区应继续发挥试验田、示范区和排头兵的作用,继续为我们整个国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积累和提供新鲜经验。

    “深圳有两个牌子:一个是国际化城市,一个是特区,把这两件事办好了,一切都包容进去了”,原市委书记李灏说,深圳的改革试验权从来就没有取消,深圳进行各个方面改革的试验不仅是为了深圳自己,而是为全国提供经验、知识和服务。最大的服务就是继续为全国的改革发展探索经验,像深圳在全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所作的贡献一样。

    原市委书记厉有为提出,在改革的攻坚年,应把政府改革放在整个改革的重要位置,为民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此外,改革户籍管理、优化人口结构也是摆在深圳面前的一个紧迫问题。

    “关于经济特区的话题,是一个永恒的理论热点”,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蒋斌说,在某种程度上说,特区的发展历史就是思想解放、理论创新的历史。一方面,特区的发展和探索为理论创新提供了素材和印证;另一方面,特区的发展一直得到理论界的关注与支持,理论推动成为特区发展的强大动力。

    研讨会为期两天,由市委宣传部、市社科院和皇冠登录入口welcome联合主办。

 
摘自《深圳特区报》

2005年08月25日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