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3
陶一桃教授发表于《澳门理工大学学报》2018年第三期“名家专论”的长篇学术论文《经济特区与中国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被《新华文摘》2018年20期转载并上封面要目。
在文章中陶一桃教授从制度变迁理论入手,深刻阐述了经济特区与中国社会制度变迁路径选择之间的内在逻辑机理与实践逻辑。她认为:对经济特区与中国制度变迁路径选择的思考与研究,不仅是对4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思考,对中国实现现代化道路的研究,同时也是对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理论与现实的探索。因为,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所走过的艰辛而辉煌的历程,就是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就是由普遍贫穷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就是由盲目闭关自守走向全面政策开放与制度开放的过程,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而美好的征程。而这一切不仅始于经济特区的创立,同时又构成了中国社会制度变迁的演进轨迹。
经济特区作为开启中国改革开放的突破口,同时开启了中国社会制度变迁路径的探索征程。经济特区作为一种强制性制度安排,打破了传统体制下的一般均衡状态,使非均衡发展成为中国社会制度变迁的最佳路径选择。以深圳为代表的典型经济特区的辉煌成就,使传统区域经济学理论中的“回流效应”、“扩散效应”、“涓滴效应”都以“中国式”的作用机制“非经典”地展现出来,并诠释着中国社会制度变迁的独特路径。从典型经验特区到广义经济特区,再到经济特区拓展形式的自贸区、湾区的建立与形成,是“梯度发展”与“反梯度发展”有机结合的结果,更是制度变迁的收获。这一制度变迁的轨迹既反映了经济特区与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又构成了其中的理论机理。